道门中曾出过很多全才,如开创钟吕内丹法的吕祖、全真派的中流砥柱丘长春。唐中期的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,也是一位全能型的人物。司马承祯是河南温县人。从籍贯姓氏,不难猜出司马承祯与两晋皇族的关系。确实,司马承祯是西晋皇族后裔,家里世代为官。与家族中其他人热衷仕宦相比,司马承祯算是一个异类。本靠家世便可以过得很好,但司马承祯偏偏崇尚道法。
唐朝的时候,道教是国教。皇室李家与太上老君攀上了亲戚关系,自称是老子的后代。因此,儒释道三教中,道教被定为第一,排在儒、释两教之前。唐朝人当道士是很自然的,社会对崇尚道法习以为常。很多人崇道是跟风追时尚,家庭环境优渥的司马承祯是认真的。到了二十一岁时,司马承祯径直前往中岳嵩山,拜入茅山宗师潘师正门下。
潘师正看到年轻的司马承祯非常高兴。儒家亚圣孟子说,君子有三乐,其中第三乐是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。潘师正遇见司马承祯,大约就是孟子说的君子三乐的情况吧。潘师正融合道教各派,以上清派为主干,将正一、灵宝、楼观等各派道法融入。潘师正为人又十分低调,对弟子宣称自己是“无用之人”,述而不作。但弘扬宗教,需要合适的接班人。这个接班人,又必须是难得的“天下英才”。正因为如此,潘师正才会见面之初,便激动对司马承祯说,“茅山祖师陶弘景传道正一之法,到你已经是第四代了!”对司马承祯的器重之情溢于言表。潘师正将道法倾囊相授,传司马承祯三洞秘录、金根上经等。经过持续的努力,司马承祯道法日趋精进。
学道有成的司马承祯,走遍了天下名山,最终选定天台山玉霄峰为隐居修行之地。潜心向道的司马承祯想低调隐居修道,但道法、才华实在不允许。当时大唐天子唐睿宗深居大内,却非常钦佩炼师司马承祯。皇帝没有贸然派使者去请司马承祯。方外真人,很多不慕富贵。唐睿宗的父亲唐高宗李治,曾多次请司马承祯的师父潘师正出山传道,潘师正屡次委婉拒绝。李治只好退而求其次,问潘师正有何需要。潘师正回信说,“需要的只是青松清泉,山中尽有,我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啦!”吸取了经验教训,唐睿宗采取了一个令司马承祯无法拒绝的办法。他让司马承祯的哥哥做使者,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:“本来想派使者专门去迎请您,又担心您感到惊惧。因此请令兄前往,请您不要拒绝,一同到京。”
皇帝放低了身段,又打出了亲情牌,真是诚意满满。司马承祯感觉实在无法拒绝,只好随同哥哥下山。离玉霄峰越来越远,司马承祯的话语越来越少,深知司马承祯个性的哥哥面色也越来越凝重。走到山溪之上一座小桥时,司马承祯突然一跃下马,拉转了马头。他的哥哥大吃一惊,连忙说,“弟弟,不可啊。这样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!”司马承祯默默无言。就算神仙中人,也是有自己的不得已啊。司马承祯下马的那座桥,从此被称为“落马桥”;而那座山,便被称为“司马悔山”。
司马承祯终于进了京城,唐睿宗兴奋异常。在炼师面前,皇帝自称“弟子”,问司马承祯阴阳术数。司马承祯清淡地说,“《道德经》上说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皇帝又问,“个人修身,要损之又损。那治国呢?”司马承祯举重若轻,他说,治国和修身是一个道理。唐睿宗思索良久,深以为然。皇帝本来想把司马承祯留在身边,日夜请教,但司马承祯一意请求还山。
司马承祯有一位好朋友卢藏用,听说他要回天台。赶紧劝他说,“天台山太远了,要不你到终南山修行吧?这座山中好地方也很多!”卢藏用科举没考上,于是便跑到终南山做起了假隐士,以博取名声。后来果然被召到朝迁做官。司马承祯哂然一笑说,“是这座山中有做官的捷径吧?”卢藏用这才明白,这世上真是有无心富贵的人。司马承祯退隐的意志坚定,唐睿宗没法,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。听说司马承祯擅长音律,唐睿宗还特意送了一把古琴给他。
司马承祯在音乐方面确实有很深的造诣,制造了道乐《玄真道曲》。不止于此,司马承祯还是一位功力颇深的诗人。他与当时几个好道的诗人合称为“仙宗十友”。十友中,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,如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、陈子昂、宋之问……他曾写下一首《答宋之问》诗,“时既暮兮节欲春,山林寂兮怀幽人。”在社会上流传很广。司马承祯又是书法大家,特别擅长篆书和隶书。曾手书三种字体的《道德经》,很受到皇帝的喜欢。时人称他写的字为“金剪刀书”。司马承祯还是“大国工匠”,他亲自铸造出精美的铜镜和宝剑,奉送给唐睿宗和唐玄宗,倍受两代帝王的称赞。
唐玄宗即位之后,笃信道教,一直想寻访一位名师。身边的人给他讲了一个传闻:四川有个女道士名叫谢自然,下定决心泛海到仙山蓬莱求仙人指点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船果真被风吹到一座仙山。谢自然见到山上有一个道人仙风道骨,欣喜非常,诚心诚意地要拜这名道士为师。道士笑着说:“天台山司马承祯,名字已经在仙榜了。这才是真正良师,你又何必舍近求远?”谢自然从海上回来求拜司马承祯为师,后来得道白日飞升而去。唐玄宗听了后非常高兴,把司马承祯请到京城,请他为自己授箓。
司马承祯成为两朝帝师,当时大人物,张说、张九龄等纷纷拜他为师。上清派茅山宗的影响力达到空前的程度。后来,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修行,有一天他突然说,“今天被东海青童君、东华君召请,必须离开人间。”这位道教全能型人物飞升而去,享年八十九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