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特殊的非主流群体,隐士,为什么说他们是非主流?
因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,是学成文武艺卖与蒂王家,追求出将入相,人生的理想是仕途。而隐士恰恰相反,他不去博取功名,反而喜欢自己跑到深山老林里去宅着。
很多朋友一听到隐士,觉得很亲切,平时看的影视剧、小说里,这些人都是世外高人,深藏不漏、神龙见首不见尾。再不济,也得像李白、陶渊明那样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是那种视名利如粪土、高风亮节的人物。
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效仿这些隐士,没事儿就跑到山里面住几天,陶冶一下情操。但这些对于隐士的了解,大多是从影视剧、小说和诗词里边得来的。真正在历史上那些隐士为什么归隐?背后有什么文章?他们出于什么目的?
在中国古代,只要开始隐居生活,一律称为隐士。可实际上,大家归隐的目的不尽相同。有的人是为了修身养性;有的人是功成身退;有的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、尤其是当权者的注意、以便更好地升官发财。总体上来说,古代的隐士可以分成:本性归隐、无奈归隐和以隐求仕三种类型。
一、本性归隐
这一类人天生就对功名利禄不放在心上。用陶渊明的一句诗就是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”。这种人思想境界很高,很早就看破了红尘,不愿意掺和世俗的纷争,就选择了隐居。
有明确史料记载最早的隐士出现在远古三皇五帝时代。
尧舜禹时期,尧一天天老去,觉得自己治理国家力不从心,想挑一个人才做自己的接班人,有人提议把位置传给他儿子丹朱。
尧对自己儿子太了解,说儿子是志大才疏、不务正业、惹是生非,把位子传给他就毁了。
后来听说有个叫许由的人,这个人品行端正广受好评,是值得托付的人,就派人把许由找来跟他说:“我把位置禅让给你。”没想到许由直接拒绝:“我的志向是寄情于山水,你让我治理国家,我不是那块料,恐怕会误国误民。有个叫舜的人合适,他比我强多了。”
许由说完就连夜跑到山里面隐居去了,谁找他也不出山。给他这么一个统治的地位,他都不干,足以说明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。
在战国时候有个隐士,*谷子,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,战国的时候,群雄逐鹿,整个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命运跟*谷子都有关系,他每一个徒弟都对战国的时局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苏秦佩六国相印象;张仪多次代表秦国忽悠其他国家搞连横,给秦国统一天下立了汗马功劳;魏国的上将*庞涓;齐国的*师孙膑。
*谷子这四个徒弟,随便拉出一个,都是一国之主梦寐以求的贤才。徒弟都这么厉害,由此可见师傅得有多大的能耐,*谷子若想要名垂青史、功盖千秋,可以说轻而易举。
可*谷子就在山里宅着,没事就教教徒弟。他自己从来不参与到任何国家争斗当中,甚至说谁想请*谷子出山,连人都找不着。
这是我们认识中的隐士、世外高人。像*谷子跟许由这样的,他们把归隐山林当作是自己人生的追求,即便身怀绝技有着济世之心,可对于功名利禄却当做过眼云烟。这是本性归隐,这才算得上真正的隐士。
二、无奈归隐
选择归隐不是自愿而是被动的。在境界上远不如第一种自愿归隐。这些人归隐的原因,大多数是因为仕途失败、人生不得志,在失落之下选择归隐。
唐代诗人孟浩然。在24岁的时候,送朋友张子容去赶考,看着好友中了进士,自己也动心了、也想走途径当官。可是孟浩然觉得科举费事,想投机取巧,既想当官又想抄便道。
孟浩然诗写得好,在唐朝诗写得好,是很受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