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终南山名山山外山,小五台非台台连台”。——三生殿题记
隐士,古来有之。如果要把隐士划分一种明确的区分界线,那么,在汉朝以前,隐于世的人大多是为了逃避世事现实,缓减心中苦闷;而汉朝以后的隐士多为官场失意、*治混乱背景下催生的群体。
一直发展到现在,还是会存在一些隐士,而这种区分界线也愈加深刻。有的人是为了逃避,当然还有的人是追求自在的田园生活,享受与大自然的零距离相处,后者被人们认为是真正的隐士。
这个名字其实发源于道家术语,字面上理解主要用来形容那些隐藏在世俗繁华之外,来到清净的自然之地修行,信奉某一种理念,专注地研究学问的人。
但是隐士之所以成为隐士,还需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,那便是得“有道”,在世俗之中不去炫耀自己的道,而是尽量保持和世俗之人一样。
所以凡夫俗子是不能够称为“隐士”的,也没必要和光同尘。因为他不能成为“光”,而本身就是“尘”。
正所谓“大隐隐于朝,中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山”,真正的有道之人并非是远离世俗人间,一个人跑到深山里修行。而是无论在哪里,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。
隐于朝的得道高人,他的一个意见或建议、他参与的一项*策的制定等都可能在被采纳后福被众生,他不一定要做君王,但是他能干大事、能做福泽天下的事就是“隐”。
但是任何的大隐都必须先从小隐开始,要先到山里修行修炼,等到一定的道行、一定的火候,直到达到一种仍处于尘世中,但任何尘世又奈何不了你的境界。
这种自然的功夫不需要克制和忍耐,好像是上天一瞬间赐予你的力量,但却是日久天长的身心打磨和修炼上升的境界。
01隐于山的女佛教徒
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生追求修行,追求隐士生活的人。一位叫王芝霞的女教徒,因与佛结缘,便此后忠心于佛教,在隐士们争相前来的终南山隐居了40多年。
很多人皈依佛门,都是源于想要摆脱世俗、远离生活中的烦心事,于是半路出家与佛结缘。但是她并不是如此,而是从小就异于常人。
当别的小孩大哭大闹,需要用玩具和零食才能哄好,她对这些根本无所谓,也并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打闹。
在她5岁的时候,父母第一次带她去寺庙就发现在这里她异常的乖巧安静,似乎那些摇摇曳曳的火烛比任何玩具都能让她提起兴趣。
在她9岁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读佛经,那时候她认识的字并不多,但是为了读经书,她会请教父母也会用心查字典标注读音。
其实大部分她都读不懂,也无法消化和理解的,但是她还是沉浸于此,这里拥有任何其他书本没有的魔力,好像在那一卷卷的经书里她便怡然自得、心旷神怡。
父母看他如此痴迷,便不敢再带她来寺庙,为了让她正常的上学读书、结婚成家,此后她们特意干涉她的佛门之路。
直到她长大成人,继而顺利成家又生育了一个大胖小子后,父母才松了口气。与其他周围的人一样,他们认为这下再也不要担心她会皈依佛门了,她终于能过普通人的生活了。
可是,这一切才刚刚开始。一次偶然的寺庙祭拜又让她重新燃起了对佛教的痴迷,这一次她的这股念头更加强烈,她便下定决心从此成为佛门弟子。
02抛家弃子前往终南山
在她皈依佛门时已经是43岁的年纪了,她的孩子也已经上了大学,她感到自己对于家庭的使命已经完成了。接下来,该去圆自己的佛门之梦了。
于是她放弃子孙绕膝的晚年生活,也抛弃了尘世间的灯红酒绿,坚持出家。即便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,丈夫甚至为此要和她离婚,她都没有丝毫犹豫。
她认为自己必须要去了,这一场结缘她等得太久了。但是作为母亲的身份、妻子的身份,她要摆脱这些杂念和牵挂实在是太难了。为了让自己无心牵挂,她堵上了自己的退路。
一不做、二不休,她说服了自己,前来距家乡很远的终南山修行,在半山腰的“三圣殿”定居下来,据说这所殿堂原本没有,是她自己将一座茅草屋改造而成的。
在这里居住的环境并不好,甚至是非常艰苦的,茅草屋在大风席卷的时候,连屋顶都被掀翻了;窗户连玻璃都没有,而是用塑料纸和报纸一起糊着的;地板是阴冷的水泥地,照明设施只有蜡烛。
这样的环境连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无法坚持下来,而这个痴迷佛门的老人却一呆就是45年,直到80多岁高龄时还是居住在这里。
45年间,她每天都在念经、打坐,斩断了七情六欲的她在儿子结婚时他都没有回去,好像人世间的繁杂与她再无瓜葛。也只是在需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,她才愿意下山。
有着45年的修行道行,直到85岁的时候她依旧能连续打坐天,令好多男隐士都瞠目结舌。
那悠悠木鱼声、沉沉钟磬声令她心安,在青灯古佛、卷卷经书的陪伴下她找到了人生的真谛,从此沉浸其中,再也不愿出来。
好多人认为她是一个不会享福的人,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心狠的人,能够在中年时期抛家弃子,去一个破破烂烂的茅草屋修行,最后也没能悟出什么,也没能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贡献,是不值得的。
可是,人生又有什么是最大的决绝?又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事呢?我们又有几次遵循着自己的内心而行事呢?
03结语
修行本就是人生,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,也注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。她能够坚守本心,有勇气重新生活,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,那就不枉此生。
我们并不提倡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,但是我们要做一个始终心有所持,无论到过哪些地方、看过那些风景,依然能内心纯净不被污染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