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聋疾病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终南山隐居姑娘,还没修道成仙,却败在
TUhjnbcbe - 2023/3/29 20:30:00

“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”这首唐代诗人祖咏《终南望余雪》将终南山集天地毓秀的绝美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,令人无限向往。

从古至今,很多文人雅士都对终南山怀有特殊的感情,如若天下大乱,或是仕途不顺,他们多会选择归隐,梅妻鹤子了此余生。

当然,在当代社会,过度内卷的就业环境,的不健康作息,令人无法忍受的生活压力,都会让一些年轻人想要效仿古人,归隐山林,去追求一种接近自然、返璞归真的生活。

年,一个叫做小楠的城市姑娘,就在遭遇失恋之后对过往的生活心灰意冷,萌生了归隐之意,于是果断地采取了行动,收拾行李搬到了终南山居住,试图寻找内心真正的平静。

可是,没过几年,她却不得不中断这个“归隐计划”,被迫走回世俗的生活里,迎接新的压力与挑战。

不禁想问,究竟是什么,让一个淡泊名利、愿意隐居的年轻姑娘放弃了最初的梦想?如今的终南山,是否仍旧适合隐居?

天下修道,终南为冠

有“天下第一福地”之称的终南山,又名太乙山,位于陕西省的秦岭山脉中段,长安之南。

无论是名字还是地理位置,都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气息,自古以来就是适合名人隐士修行的清静之地。

归隐终南山的渊源,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末汉初,在几千年前,就有四位出尘绝逸的隐士挑选了这座仙山。

在朝廷局势动荡,天下苍生遭难的年代里,为了明哲保身,也为了表明志向,决然进入渺无人烟的苍翠山林中居住。
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,劈柴挑水,箪食瓢饮,过着一种清贫却又精神皈依的修行生活。

于山河破碎的年月里追求一种难得的内心宁静,在兴亡之间找到了一处栖身之所,也为这种文化的传承保留了一丝火种。

这几个人,也因其高洁的品性和不凡的修养而在青史留名,史称“商山四皓”,在千百年后成为了我国隐逸文化的代表。

尽管隐居生活听起来静谧美好,令人向往。但要知道,自古以来,终南山还有“九州之险”、“天下之阻”的称谓,众人皆知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,可是这终南之艰险,并不亚于那不远处的蜀道。

以现代的科学角度来看,终南山之险,在于地层岩石发育齐全、构造复杂、岩浆活动频繁,因此属于世界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陆造山带。

不过,也许正由于其艰险,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,才让我国的本土宗教——道教在此萌芽,并衍生出众多流派,凝聚了许多智者的思想光华。

道教有一种观点:天下修道,终南为冠,足可见终南山在道教中的神圣地位。

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,从魏晋南北朝至清末,终南山之中衍生出了楼观派、钟吕金丹派、全真教等几个主要的道教流派,老子的智慧与思想得以在民间流传。

一些神秘有趣的传说也逐渐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,比如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的传说,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,成为很多孩童的共同记忆。

还有“一枕*粱点破千秋大梦”的故事,对繁华终成空的感叹,为很多失意之人提供了精神慰藉,许多优美的诗篇由此产生。

而在现代,自然也有无数好奇之人走进终南山,探访隐士,寻找云霞缭绕、层峦叠翠之间的修行者,期盼着在修行之人身上得到启示,获得即将得道之人的点拨,以此度过世俗的迷津。

但人啊,活在万丈红尘之中,还是需要自渡,倘若借助外力或他人来求得修行的正途,即使得一时安宁,想必最终也是难以自洽的。

如果想解开生活中的难题,还需要在生活中经受磨练,如果在一切尚未想通,尚未放下的时候贸然选择归隐,也许人就归隐了,心却未能归隐,也就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宁静。

寻隐者不遇

“不管走过多少路,见过多少东西,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种子不被污染。”据说,这是两位久居于终南山之中,与尘世隔绝,不与人交流的两位隐者的话语。

当有人执意驻足于柴扉之前,临风而立,长久地叩响门扉,隐者终于前来相见,并客气地邀请来访者一同用餐。

她们以自制的素食招待客人,并简单聊了一些人生境遇,留下简洁但又引人深思的话语。

传闻里,她们虽然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,但一直自给自足,不愿意下山,很少和附近的村民交往,也许,是真的不想再沾惹俗世的是非。

也许,只有做到这样,让时间来验证归隐之心,才能得到山谷之中的回音,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,看见真正的自己。

她们后来搬走了,不知所踪,像寻访桃花源的南阳刘子骥一样,再也找不到任何踪影,想必她们真的想要守住“内心的种子”,竭力避免被杂事扰乱纯净的心灵。

曾经,有人执着于在终南山之中寻找真正的“隐士”,游客和学者们往往对这座仙风道骨的山峰抱着极大的期待,期望着能在静谧的山林里与修行之人有一种缘分,能遇见生命启迪自身的贵人。

但这种期待明显是不合理的,数千年前,诗人贾岛寻访隐者,却败兴而归,只得到了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的答案。

即便如今的终南山,并不总是浮云遮望眼,早已经被旅游公司开发出了风格无限的景区来供人游玩。

可是,文人总有一种很难说清的情结,无论时光如何荏苒,仍旧渴盼于空山新雨后,寻到空谷幽兰之音。

但如今,我国的宗教早已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,失去了原有的一层神秘色彩,道教也不例外。

即使是作为道教圣地的终南山,也早已没有太多的修行之人。

即使有,也有很大概率是心怀*胎之人用来坑蒙拐骗的伪装,或是还未看破红尘之人的逃避举动,难以辨别是否真是有灵性、有修为的得道之人。

是否能遇到真正的隐者,需要靠缘分;而是否能在终南山真正归隐,除了缘分,可能还需要运气。

终南无捷径

小楠在八年前毅然决定只身上山,在终南山上租了一间小木屋,打算开始自己的隐居生活。

那时候,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在钢筋水泥组成的森林中生活,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的巨大压力,因而兴起了一阵小小的“归隐热”。

而年轻的小楠姑娘就在这个时候,顺势而为,成为了“终南山网红”,从提出隐居想法开始,她就受到了很多网友的

1
查看完整版本: 终南山隐居姑娘,还没修道成仙,却败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