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打开自媒体,总是能看见平台上推荐的一群雅士。他们在终南山中,像古代的隐士那样,隐居在山里。他们蓄起长发,身着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古装,每日相互造访,弹弹古琴,吹一曲洞箫。或是手谈一局,他们像古人那样跪坐在地上,下着围棋。从图片上看,我都感觉腰酸腿疼,那种姿势,下一次跳棋或许我还能坚持,下围棋,简直就是一种煎熬。他们还效仿古人,焚香品茗,甚至就连说话的语气和腔调,都和某些古装剧有着几分相似。
他们是真正的隐者吗?
所谓的隐者,是指那些为了保持自己独立人格、追求思想自由、不委曲求全、不依附权势、具有超凡才德学识、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。
他们跟庄子一样,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,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。
对于隐者而言,隐居只是一种生活态度。看起来有些消极,事实上,很多隐者并没有真正的沉寂,相反,他们依然有一颗红尘之心。他们渴望通过隐居,像张良、诸葛亮、徐茂公、刘伯温那样名扬天下。
真正的隐士,并不会拘泥于居所是否在山中,衣着是否为唐装汉服,语气腔调像不像古风古韵,大隐隐于市。市井当中,像平常人那样生活,却拥有一颗隐者之心,这才是真正的隐士。
我想起那位梅妻鹤子的林逋林和靖,他隐居西湖的孤山,终生不做官不娶妻子。只喜欢种梅花养仙鹤,每日泛舟湖上,见到仙鹤飞起,就就知道来客人了,赶紧掉头回去。他喜欢写诗,却不肯留存,随写随扔。那句著名的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*昏”就出自他的手笔。原文是这样的:
众芳摇落独暄妍,
占尽风情向小园。
疏影横斜水清浅,
暗香浮动月*昏。
霜禽欲下先偷眼,
粉蝶如知合断*。
幸有微吟可相狎,
不须檀板共金樽。
林逋流传下来的诗句很少,这首《山园小梅》却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成就。疏影横斜、暗香浮动,只须寥寥数笔,简直写出了梅花所有的神韵。
林逋在西湖隐居,终日无所事事,他的生活来源于哪里?其实,林逋是40岁以后才隐居的。在隐居之前,他已经闯出了很大的名声。宋真宗皇帝曾经给当地*府下令,一定要照顾好林逋的生活。当地的郡守出钱出工给林逋建房子,丞相还经常跑去他家里做客,杭州的高僧也常去找他论诗。这些人可都是有钱人啊,随便周济他一点,林逋足可以衣食无忧。此外,林逋有很多的学生。古代的人尊师重教,他们不可能看到隐居的老师活活饿死。据说,林逋喜欢种梅花。他只种棵梅树。不过,这些梅花已经很多了,到了结果的时候,售卖梅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即便是这样,晚年的林和靖生活也是异常凄苦。徐洞在《嘲林和靖》中写道“寺里掇斋饥老鼠,林间吟嗽病猕猴。豪民遗物鹅伸颈,好客临门鳖缩头。”
还有那位号称中国第一大隐士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。他断断续续的做了二十多年官,当然,以陶渊明的品性,自然是不屑于做贪官的。不过,官员的收入应该不低,他总该是有一些积蓄的。此外,陶渊明原本的家底还是比较丰厚的。他自己写诗称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”。即便是算不上地主,妥妥的也是一个富农。可惜陶渊明只会喝酒,不会打理农田。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”就是真实的写照。雪上加霜的是陶渊明生了五个儿子,他们还特坑爹,文武全废。陶渊明只好去给别人讲课赚取些外快维持生计。
古代的隐士尚且如此,当今社会呢?
据说仅在终南山上,“隐士”的数量已超万人。这些人在山中的吃喝用度怎么解决?隐士注定要甘于清贫,每天清心寡欲。事实上,山中的生活并不像自媒体展现的那般唯美。茅屋一间,没有电源,一切现代化的设施都无法使用。没有上下水,最基本的生活标准都难以满足。至于饮食,就只能是靠山吃山了。
这些人真的是来终南山苦修的吗?很多当地人说: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假隐士。这些人去终南山隐居就是图个新鲜,等新鲜劲儿过了,这些人就会还俗,回归正常的生活当中。这些人就是假隐士。
很多有商业头脑的人把终南山当作一座金矿,他们开直播,疯狂赚取点击量。明明是来隐居的,收益却比在闹市还高。
我认为真正想做隐士的人,最起码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:
1.自己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;
2.家里有一座取之不竭的矿。
朋友们,你们怎么看?